近日,市文化和旅游局举行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,向黄玲玲、葛才金、陈盛峰、张志军、丁义江等五位新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和奖牌,鼓励他们在非遗传承领域做出新贡献。市文旅局分管领导出席仪式并讲话,回顾南京非遗保护实践成果,谋划未来创新发展路径。
千年文脉赓续 非遗技艺浸润生活
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,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700年历史的南京白局用方言传唱城市记忆,金箔锻制技艺将金属锤锻成“薄如蝉翼”的千年美学,雨花茶制作技艺承载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制茶智慧。此外,绿柳居素食烹制技艺、丁氏痔科医术以及云锦、刻经、骆山大龙等非遗项目,至今仍活跃在社会舞台,以多样方式浸润市民生活,成为南京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守正创新并举 构建非遗保护“南京模式”
近年来,南京构建起“国家、省、市、区”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,出台专项实施意见,并打造非遗馆、体验中心等传承设施,创建非遗工坊、旅游街区等实践基地。通过推动非遗“三进”(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景区)、开发主题研学线路、举办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等活动,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。同时,南京推进传承人数字记录工程,探索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科技”跨界融合。
针对非遗保护中生产性保护难度大、创新活力待激发等挑战,市文旅局明确三项支持举措:继续实施专项资金扶持,助力传承人收徒传艺、开展学术研究;搭建集“展、演、销、游”于一体的展销平台,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;运用自媒体、数字技术创新传播方式,让非遗走向更广阔舞台。
薪火相传共担使命 激活文化传承新动能
“传承人是非遗的‘活态载体’,更是文化传承的‘火炬手’。”讲话中,市文旅局向传承人发出倡议:以“传帮带”为己任培育新生力量,在坚守技艺本真中融入时代审美,让南京传统文化兼具“古味”与“新意”。同时,要求各级文旅部门主动服务,借助传承人行业影响力,推动非遗被更多人看见、热爱与消费,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。
此次颁证仪式不仅是对非遗传承人的肯定,更标志着南京非遗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。未来,南京将持续探索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路径,让千年文脉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时代光彩。